Irrational Man|Woody Allen|美國|2015|95 min *含劇情
相較於我看過Woody Allen近幾年的《藍色茉莉》與《午夜巴黎》,兩部讓人狂打瞌睡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的電影作品, 這一次《愛情失控點》雖不能說充滿新意,但是妙趣橫生,哲學命題如小謎題隱藏在劇本結構裡,處處充滿慧黠的幽默與巧思,觀影過程像被邀請進入一場雙方對弈的棋局遊戲,充滿玩趣,毫無冷場。雖說這一次算是回到Woody Allen的拿手把戲「愛情X懸疑」的混種類型,但不得不說Woody Allen有點狡猾,《愛情失控點》將所有的元素收斂在一個單純、結構簡單的劇情故事,正因為如此,他可以更自由,也更精準細膩的控制電影中所有的效果,也因此不妨將這部電影視為一場設計精巧的三人遊戲佈局:男、女主角以及觀眾。
破梗的旁白?
故事一開場,鏡頭分別帶到男主角Abe(Joaquin Phoenix)與女主角Jill(Emma Stone),在輕快的爵士樂背景中,雙方各以畫外音的主觀性旁白(不是第三人稱旁白)述說角色個人觀點,並為即將發生的故事「預告」:一位失意且陷入生存危機的哲學教授即將到新大學任教,而這消息已在平靜無波的小鎮校園掀起波瀾。接下來的整部片子在兩人各自的旁白中,不斷碎念他們內心的掙扎、道德辯證以及——「預告」即將發生的事(甚至連最後哲學教授的殺機都事先以輕快開朗的獨白宣告,彷彿告訴觀眾:「我要動手囉」)。這當然是Woody Allen的設局與遊戲,透過角色旁白,觀眾不斷被提前告知即將可能發生的事,進而產生某種期待的趣味,看似不合邏輯的干擾、破梗,其實製造了另一種敘事位置,觀眾安穩地坐在「搬椅子看戲」,一個高於角色觀點的視角,坐看雙方如何周旋、鬥智,展開道德辯證,以及洞悉自我的歷程。高明的地方在於,即便觀眾被放置在接近裁判者的位置,但直到走出戲院,沒有人能十足把握的判斷誰是誰非,或是站在某一方,這一切仍是個無解的道德難題。
哲學在哪裡?
偶然讀到某篇國外影評非常不喜歡哲學教授Abe,形容Abe像個幼稚的青少年,成天拿著威士忌在校園晃來晃去,說些不著邊際而且程度相當於幼幼班的哲學理論,並且抨擊人物內在刻劃不夠深刻。確實,我完全同意,Abe是典型的Woody Allen男主角,自大浮誇、成天叨念、執迷於某種自我毀滅的衝動,Jill則是典型美麗漂亮但無聊的中產乖乖女,這個組合似乎也不新鮮。雖說哲學也非我領域,無法從這個角度展開分析,但是在我看來,人物內在是否深刻或台詞哲學程度到哪根本不重要,因為從一開始,漫天飛舞的哲學對談只是表面,真正的思想內藴早已深埋在人物的情境與行動之中,Woody Allen透過形象浮誇鮮明,刻意不討喜且略顯愚蠢的角色(別忘了旁白讓觀眾站在高處觀望這些忙碌的愚蠢眾生),以人物的意念與行動建構一個荒謬又嚴肅的具體情境,以及隨之而來的殺人事件與道德抉擇的兩難。
故事一開場,鏡頭分別帶到男主角Abe(Joaquin Phoenix)與女主角Jill(Emma Stone),在輕快的爵士樂背景中,雙方各以畫外音的主觀性旁白(不是第三人稱旁白)述說角色個人觀點,並為即將發生的故事「預告」:一位失意且陷入生存危機的哲學教授即將到新大學任教,而這消息已在平靜無波的小鎮校園掀起波瀾。接下來的整部片子在兩人各自的旁白中,不斷碎念他們內心的掙扎、道德辯證以及——「預告」即將發生的事(甚至連最後哲學教授的殺機都事先以輕快開朗的獨白宣告,彷彿告訴觀眾:「我要動手囉」)。這當然是Woody Allen的設局與遊戲,透過角色旁白,觀眾不斷被提前告知即將可能發生的事,進而產生某種期待的趣味,看似不合邏輯的干擾、破梗,其實製造了另一種敘事位置,觀眾安穩地坐在「搬椅子看戲」,一個高於角色觀點的視角,坐看雙方如何周旋、鬥智,展開道德辯證,以及洞悉自我的歷程。高明的地方在於,即便觀眾被放置在接近裁判者的位置,但直到走出戲院,沒有人能十足把握的判斷誰是誰非,或是站在某一方,這一切仍是個無解的道德難題。
哲學在哪裡?
偶然讀到某篇國外影評非常不喜歡哲學教授Abe,形容Abe像個幼稚的青少年,成天拿著威士忌在校園晃來晃去,說些不著邊際而且程度相當於幼幼班的哲學理論,並且抨擊人物內在刻劃不夠深刻。確實,我完全同意,Abe是典型的Woody Allen男主角,自大浮誇、成天叨念、執迷於某種自我毀滅的衝動,Jill則是典型美麗漂亮但無聊的中產乖乖女,這個組合似乎也不新鮮。雖說哲學也非我領域,無法從這個角度展開分析,但是在我看來,人物內在是否深刻或台詞哲學程度到哪根本不重要,因為從一開始,漫天飛舞的哲學對談只是表面,真正的思想內藴早已深埋在人物的情境與行動之中,Woody Allen透過形象浮誇鮮明,刻意不討喜且略顯愚蠢的角色(別忘了旁白讓觀眾站在高處觀望這些忙碌的愚蠢眾生),以人物的意念與行動建構一個荒謬又嚴肅的具體情境,以及隨之而來的殺人事件與道德抉擇的兩難。
情境倫理的悲喜劇
簡單來說,電影的命題是:「如果有一個惡人,你可以殺他嗎?」 Abe因為意外的機緣得知某個法官的惡行,萌生為民除害的殺機,在這個道德的抉擇中他透過實際行動,成功除掉惡人,獲得生存的喜悅與意義。這個轉折點後,Abe與Jill的師生戀隨之開花結果,然而,劇情開始急轉直下,Jill從無意間得知的各種線索懷疑起教授,身邊眾友人如RPG一個一個幫她拼湊起真相全貌,隨著答案慢慢揭曉,保守中產女Jill終於明白自己的道德「底線」,可以小小的「不理性」談個刺激又浪漫的師生戀,但當人命在前,她終究無法承擔這種過於激進的浪漫主義的體現,從而決裂回到前男友身邊,兩人的衝突最終導致了悲劇。
簡單來說,電影的命題是:「如果有一個惡人,你可以殺他嗎?」 Abe因為意外的機緣得知某個法官的惡行,萌生為民除害的殺機,在這個道德的抉擇中他透過實際行動,成功除掉惡人,獲得生存的喜悅與意義。這個轉折點後,Abe與Jill的師生戀隨之開花結果,然而,劇情開始急轉直下,Jill從無意間得知的各種線索懷疑起教授,身邊眾友人如RPG一個一個幫她拼湊起真相全貌,隨著答案慢慢揭曉,保守中產女Jill終於明白自己的道德「底線」,可以小小的「不理性」談個刺激又浪漫的師生戀,但當人命在前,她終究無法承擔這種過於激進的浪漫主義的體現,從而決裂回到前男友身邊,兩人的衝突最終導致了悲劇。
我們都知道這位哲學老兄擅長的是「機運與情境倫理」,正是因為這篇作業,Abe與Jill有了第一次交談,這個主題也成為整部片子的關鍵情境。導演透過關鍵元素的雙重並置,呈現命運(機運)與個人意志的對抗,交織出這一齣悲喜劇。劇情中,關鍵的「命運之輪」出現過兩次,片子開頭Abe在派對裡拿起左輪手槍,在眾人眼前玩起死亡機率五分之一俄羅斯輪盤;後來兩人在遊樂園玩「命運之輪」中了頭獎,Jill因其務實的性格選擇了手電筒,手電筒最後間接成為Abe自取滅亡的關鍵物,生存的掙扎與意志,終究還是不敵命運的大獎:死亡。另外,像是「氰化物」、「毛衣」也都在影片中出現過兩次,氰化物曾出現在派對交談中,最後成為教授的犯案靈感;毛衣是Jill與男友彼此相贈的禮物,門當戶對的展示兩人的務實性格,教授的生日禮物則是一頓燭光晚餐與詩集。中產維穩乖乖女與浪漫主義哲學男,詩集與毛衣,兩兩成為一組鮮明對比,映照出彼此內在本質的差異。
影片的英文原名“Irrational Man”,意指不理性的人,也藉此提出對「理性」的質疑,畢竟理性的界線原本就是浮動的標準,因人事時地物而異,永遠在與他者、自我和社會的道德框架進行協商。Abe與Jill兩人在真相揭露後,曾經正面對質,卻毫無交集,誰也不能妥協自我的價值立場,那要如何指認誰才是「不理性」?這就看你站在什麼位置與預設立場。《愛情失控點》這一齣看似輕鬆、詼諧的小品,透過角色的行動,互相映照其內在差異,並反覆辯證道德折衝的灰色地帶,而這正是導演意欲留給觀眾反覆思考的道德議題。
點亮的真實
另外有趣的一幕,當遊樂園命運之輪的開出頭獎,Jill選擇那只「很實際」的手電筒之後,緊接著下一顆鏡頭,兩人走入一個綴滿燈火的哈哈鏡隧道——一個扭曲且獨立於現實世界的場所,鏡頭裡兩人並肩注視彼此在哈哈鏡中的扭曲鏡像。
另外有趣的一幕,當遊樂園命運之輪的開出頭獎,Jill選擇那只「很實際」的手電筒之後,緊接著下一顆鏡頭,兩人走入一個綴滿燈火的哈哈鏡隧道——一個扭曲且獨立於現實世界的場所,鏡頭裡兩人並肩注視彼此在哈哈鏡中的扭曲鏡像。
Abe對Jill說:「你連在鏡子中都看起來這麼美。」
Jill回應:「別把我當成中產乖寶寶。」
Jill回應:「別把我當成中產乖寶寶。」
隨即下一幕鏡頭拉回現實,Jill主動出擊吻了教授,以具體行動跨越了理智線,這一顆扭曲的鏡像,或許暗示兩人只是將自己欲求的渴望投射在對方身上,達成自己脫離常軌的渴望,卻根本看不清彼此面貌,也埋下兩人最終導向不可避免的價值衝突。影片結尾處,驚魂未定的Jill拾起發光的迷你手電筒,「點亮」也有看清、釐清的象徵意義。透過一連串的機運安排與抉擇,Jill終於看清她所仰慕的教授——以及自己的真實。話說回來,不管你喜不喜歡《愛情失控點》,不妨試著把這部電影視為Woody Allen為觀眾精心設計的一把質量輕巧的手電筒,探尋我們人性與道德價值的灰色空間。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