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直到他重新踏上了立陶宛的土地,攝影機像是活了過來一樣,激烈跳動的鏡頭,與鄉間淡綠色的光與色彩,那些影像就這麼毫無修飾的,直接展現出來,對我來說,根本無法從這些影像中抓取出什麼意義,但那個觀影經驗卻讓我難以忘記。
後來我才知道,Jonas Mekas從60年代開始就是一位影評人、策展人、電影工作者,而且直到今天他已高齡92歲,他仍持續在創作他影像作品(他反對實驗電影的稱呼)。台灣極少放過他的影片,近期只有去年的臺北文學閱影展放過他的新作。
以下為訪談全文,翻譯自:Experimental Film Pioneer Jonas Mekas on the Early Days of New York's Avant-Garde, By Dylan Kerr, April 22, 2015
Jonas Mekas在1944年從納粹統治的立陶宛逃出,經過5年在勞動營與難民營的流離失所後,他與他的哥哥Adolfas移民到了紐約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在前衛電影與藝術社群的核心駐足了長達半世紀。Mekas在1954年協助成立了Film Culture雜誌,以及1969年創辦了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他也在當時百花齊放的紐約藝術場景裡,成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普普(Pop)藝術開花結果的核心要角。也就是在這條路上,他遇見並拍下了許多20世紀最有趣、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包含達利、賈桂琳甘迺迪、安迪沃荷、小野洋子,他們都聚集在Mekas那些質地特殊、日記體式的片段裡,那些被他稱之為「筆記」(Notes)的影像中。
Mekas今年92歲,當他說著笑話或講述過往經歷時,依然銳利並閃爍著幾分淘氣的眼神,仍然提醒你正與一位20世紀藝術圈的巨人對話。Artspace拜訪了Mekas在克林頓山的工作室,那裡有群山般的書籍,還有一隻非常友善的貓。我們與他談論了眾聲喧嘩的戰後紐約早期歲月,一段前衛電影的激情年代。
Artspace:在1940年蘇聯軍隊入侵立陶宛的時候,你當時17歲,納粹在隔一年取代了他們。你與你的兄長因為害怕反納粹言論遭到逮捕,所以從家鄉潛逃而出。後來你們又驚險地從勞動營中逃出,並在難民營待上好幾年,才在1949年坐船抵達紐約。在這幾乎難以想像的混亂之中,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你想成為一個電影工作者?
Mekas:我並沒有什麼特別意識到的時刻,如同從事任何藝術、活動或職業一樣,這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時刻,是我抵達紐約,在這裡我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有錢購買攝影機和底片,在那之前我只是一個二戰難民,我對電影與詩感興趣,但我什麼都做不了。
我在1949年年底抵達紐約,這讓我打開了所有的可能性,紐約當時正要進入50、60年代,一個可能是它最生機蓬勃的時期,我在非常好的時機點抵達這裡。
當時你遇到的很多人,如今都成為美國藝術史上的核心人物,對你來說那時候旺盛的創造性是個什麼經驗?
那時候每一個藝術領域都是如此,音樂有John Cage,劇場也因為受偶發藝術(the Happenings)影響產生了劇變,諸如此類。古典時期已經結束了,新的風格與內容才正要開始。
你認為是什麼因素,讓當時藝術家的創造力如此多產豐富?
很多人都試著理論化或合理化美國戰後的艾森豪時期,世界各地或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這沒有正確答案。你去看所有的藝術運動,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在特定的時間或情境之下,所有事情聚合在促成了一個運動,美國也是一樣,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者在一個非常特殊時刻中發展起來。
我的看法是,古典的方法、舊有的形式及內容,在1945年至50年左右進入了尾聲,當時有必要往其它地方走。感知開始有了改變,科技進步速度也越來越快。看看建築,看看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作品,所有的新概念開始進入當時的文化,只有到現在我們才會了解到它們所產生的影響。
你和你的朋友、同伴們,在當時就已經感覺到你們正在拍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嗎?
沒有,但我們都很興奮,我們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我們做的事,專注地往那個方向前進,不論那個方向為何。沒有任何人認為自己的作品是重要的,認為它可能影響任何人或延續到現在。這不是人們從事科學或藝術的理由,他們只是做它,不會去想為什麼。否則,人們到後來就會有意識地為了要有影響力、為了未來而創作,但生活並不是這樣的。
當時這些影片是在怎樣的市場環境中?
沒有所謂的市場,我也不認為會有一個詩意的、非商業、非敘事電影的市場。它們沒有市場,就像詩一樣。詩和文學都沒有市場,只有散文、小說才有市場。你不會在一個機場的書店裡找到一本詩集,電影也是如此。
當我來到紐約時,當時有3、4個電影社群,Cinema 16、New York Film Society以及另外2個社群,但過了5年已經有6、7個了。當進入60年代後,這些社群成長非常非常快速,並與電影科技同步進化,如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與可攜式設備的興起等等。雖然改變相當快速,但規模仍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1953年一個現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開始組織並策劃電影放映,那是第一個在下城區的畫廊,叫做Gallery East,位於Avenue A and Houston。那是一個由當地藝術家共同組成的畫廊,他們說「你為什麼不在這裡放放你的電影?」我就是在那裡開始了我的影片放映。
你的前衛電影放映,現在被認為替很多人引介了一種特定的實驗電影語彙,包含安迪沃荷,你後來也在1964年幫他拍了《帝國大廈》。雖然對當時,你的幾次放映活動似乎太過激進,像你因為以兩片聯映的方式播映了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的《耀眼的傢伙》(Flaming Creatures),和尚惹內(Jean Genet)的《愛欲之歌》(Un chant d’amour),被以猥褻的罪名遭到逮捕,你可以談談這個活動嗎?
第一次被逮捕的時候是在包厘街的聖馬克劇場,第二次則是在第4街的作家舞台。那是在1964年的3月,他們以放映許可為藉口,因為每一部在紐約公開放映的影片都必須向委員會提出申請,並經過他們的審查及刪剪。很多很多影片都會被修剪,某些身體特定部位你是不能出現的,如果影片中有出現,他們就不會給你放映許可;如果你未經許可就放映,你可能會被逮捕、影片會被禁播,你也會背上猥褻的罪名。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拒絕把影片拿去申請許可,我沒有申請就這樣放出來了。
我能夠想得到你的回答,但我還是要問:為什麼你不尋求合法申請?
他們是誰有這樣的資格審查、評斷一個人的作品?他們是誰?自以為是的審查員。對我來說這很荒謬、不合法,而且很愚蠢。我沒辦法接受。
當然,我不是唯一一個。紐約在3、4年後廢除了審查機制,因為當時媒體也有很多的討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蘭尼布魯斯(Lenny Bruce)身上,對當時在夜總會、咖啡店的喜劇演員來說,你沒辦法只針對特定主題說笑話。
你最有名的事蹟可能就是成立「經典電影資料館」,你還有成立過什麼組織?
在50年代,我曾經有Film Forum ,60年代則有Filmmaker's Cinematheque,它也促成了經典電影資料館的成立,當時成立的一系列組織各自有不同的原因。
即使你在過去60年,創造出了密度相當高的作品,但你仍投入相當多的能量,為其它藝術家與電影工作者建立組織及平台,你當時看到了什麼,讓你了解到創造一個為藝術社群服務的團體的重要性?
這是對他們的努力給予直接支持的一種方式,像是創造一個如Filmmaker's Cinematheque的空間,讓它們放映他們的電影,或是Filmmaker's Cooperative能讓他們將影片發行。即使是我在《村聲》(The Village Voice)寫的「Movie Journal」專欄,也是這個想法的一部分,我能讓他們的作品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是我的天職,如果我喜歡一個東西,我會想讓其它人知道它;如果我喜歡一部影片,我會想要別人欣賞它。對我來說,這麼做很正常,這沒什麼特別的。
過去幾十年來,你孕育出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影像風格,你會怎麼形容這個過程?
我只是持續不斷的為我的生活週遭「做筆記」,通常會被稱為「寫日記的人」(diarist),但我是在做筆記,或可以說,我不是在做電影。我只是拍,然後把一些筆記放在一起,組織出有主題性的,或大體上關於我的生活的筆記,並發表出去。像是安迪沃荷,我收集了所有的素材,然後以《安迪沃荷的生命場景》(Scenes From the Life of Andy Warhol)為題發表出去。
你是如何將這些筆記編織在一起的?當你剪接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有時候影片會是有主題性的,當有人因為某些機緣要我做些什麼的時候。像《安迪沃荷的生命場景》就是這麼來的,因為龐畢度要辦一個沃荷的回顧展,於是問我是否有任何片段可以拿出來展覽,我就說:「好啊,沒問題,我有一些。」所以我把它們全部放在一起,這就是這部片由來。在《馬西納斯的生命場景》(Scenes From the Life of George Maciunas)也是同樣情況,這是一部關於Fluxus運動以及蘇聯垮台的影片,一部6個小時長的電影,我將我手中所有的片段隨意放在一起。2016年將在巴黎舉辦的地下絲絨(Velvet Underground)展覽我的作法也是一樣的,我收集了所有與那個時期有連結的片段,從路李德(Lou Reed)到地下絲絨。這是個很大的展覽,有非常多人參與,我的影片將會是其中之一部分。
我有一部5個小時關於我的生活的影片:《As I Was Moving Ahead Occasionally I Saw Brief Glimpses of Beauty》。在法國亞維儂有一個藝術節的主題是「美」,他們問我是否有任何關於這個主題的影片,我就說:「如果你付我錢,我會做一部以此為題的影片,因為我認為這是我的影片的一切。」他們說他們可以負擔所有的費用,所以我非常感謝他們。
事實上,我最早一部以這種日記體式的影片製作的影片《Walden》,就是由紐約水牛城贊助的。當時他們辦了個藝術節,包含John Cage的音樂、Edward Albee的戲劇,他們說還想要一部電影,請我做一部。我說好啊,所以他們就贊助我完成這部片。
在最近20多年來,除了你手中正在進行的計畫外,你會把影片或錄像中的片段額外沖印出來,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製作這些實體物件。
我來告訴你它是怎麼開始的:當我把兩捲底片放在一起,末端有時候會有一些損傷或髒污,我通常都會剪下3、4格丟掉,這些底片都不會存在於影片中,因為我把它們從最終版本剪掉了。但大約在20年前,我看到這些底片,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要丟掉它們?」我了解到我可以把他們沖洗出來,就像照片的負片或正片一樣。
當我漸漸長大,我和我哥哥與爸爸曾經一起殺了一隻豬,可能是為了聖誕節或者什麼。我媽媽會解剖它,然後放到鍋子裡,充份利用豬身上的一切。我那時對我自己說,我媽媽充份利用了豬的一切,但我卻把這些東西棄之如履。所以我開始蒐集、研究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殘餘,並沖洗出來。後來,我也會開始把影片中的片段拿出來沖洗,不只是末端,因為我的影片用了很多單一影格,常常在5個影格內就有很多不同的活動。就算只有3、4格也可以發生很多事情,所以我就開始把它們沖印出來展覽。
你過去與多名人一起工作過,從你的同事安迪沃荷,一直到你的員工是甘迺迪小孩的家教,當你與對於這些對大眾來說相當有名、但卻相當神秘的人工作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我並不清楚這些人的公共生活,我只是私底下認識他們,他們就像任何人一樣有自己的樣貌。不論什麼時候,當別人問到我關於約翰藍儂、安迪沃荷、小野洋子、甘迺迪家族這些人時,我都會說他們就跟任何人一樣,因為我都將他們視為普通人來看待,私下地,並不是以外界的眼光來對待他們。這是完全不同的關係,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
Mekas今年92歲,當他說著笑話或講述過往經歷時,依然銳利並閃爍著幾分淘氣的眼神,仍然提醒你正與一位20世紀藝術圈的巨人對話。Artspace拜訪了Mekas在克林頓山的工作室,那裡有群山般的書籍,還有一隻非常友善的貓。我們與他談論了眾聲喧嘩的戰後紐約早期歲月,一段前衛電影的激情年代。
Mekas與貓 |
Mekas:我並沒有什麼特別意識到的時刻,如同從事任何藝術、活動或職業一樣,這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時刻,是我抵達紐約,在這裡我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有錢購買攝影機和底片,在那之前我只是一個二戰難民,我對電影與詩感興趣,但我什麼都做不了。
我在1949年年底抵達紐約,這讓我打開了所有的可能性,紐約當時正要進入50、60年代,一個可能是它最生機蓬勃的時期,我在非常好的時機點抵達這裡。
當時你遇到的很多人,如今都成為美國藝術史上的核心人物,對你來說那時候旺盛的創造性是個什麼經驗?
那時候每一個藝術領域都是如此,音樂有John Cage,劇場也因為受偶發藝術(the Happenings)影響產生了劇變,諸如此類。古典時期已經結束了,新的風格與內容才正要開始。
你認為是什麼因素,讓當時藝術家的創造力如此多產豐富?
很多人都試著理論化或合理化美國戰後的艾森豪時期,世界各地或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這沒有正確答案。你去看所有的藝術運動,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在特定的時間或情境之下,所有事情聚合在促成了一個運動,美國也是一樣,當時的抽象表現主義者在一個非常特殊時刻中發展起來。
我的看法是,古典的方法、舊有的形式及內容,在1945年至50年左右進入了尾聲,當時有必要往其它地方走。感知開始有了改變,科技進步速度也越來越快。看看建築,看看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作品,所有的新概念開始進入當時的文化,只有到現在我們才會了解到它們所產生的影響。
你和你的朋友、同伴們,在當時就已經感覺到你們正在拍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嗎?
沒有,但我們都很興奮,我們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我們做的事,專注地往那個方向前進,不論那個方向為何。沒有任何人認為自己的作品是重要的,認為它可能影響任何人或延續到現在。這不是人們從事科學或藝術的理由,他們只是做它,不會去想為什麼。否則,人們到後來就會有意識地為了要有影響力、為了未來而創作,但生活並不是這樣的。
當時這些影片是在怎樣的市場環境中?
沒有所謂的市場,我也不認為會有一個詩意的、非商業、非敘事電影的市場。它們沒有市場,就像詩一樣。詩和文學都沒有市場,只有散文、小說才有市場。你不會在一個機場的書店裡找到一本詩集,電影也是如此。
當我來到紐約時,當時有3、4個電影社群,Cinema 16、New York Film Society以及另外2個社群,但過了5年已經有6、7個了。當進入60年代後,這些社群成長非常非常快速,並與電影科技同步進化,如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與可攜式設備的興起等等。雖然改變相當快速,但規模仍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1953年一個現在沒有人知道的地方,開始組織並策劃電影放映,那是第一個在下城區的畫廊,叫做Gallery East,位於Avenue A and Houston。那是一個由當地藝術家共同組成的畫廊,他們說「你為什麼不在這裡放放你的電影?」我就是在那裡開始了我的影片放映。
你的前衛電影放映,現在被認為替很多人引介了一種特定的實驗電影語彙,包含安迪沃荷,你後來也在1964年幫他拍了《帝國大廈》。雖然對當時,你的幾次放映活動似乎太過激進,像你因為以兩片聯映的方式播映了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的《耀眼的傢伙》(Flaming Creatures),和尚惹內(Jean Genet)的《愛欲之歌》(Un chant d’amour),被以猥褻的罪名遭到逮捕,你可以談談這個活動嗎?
第一次被逮捕的時候是在包厘街的聖馬克劇場,第二次則是在第4街的作家舞台。那是在1964年的3月,他們以放映許可為藉口,因為每一部在紐約公開放映的影片都必須向委員會提出申請,並經過他們的審查及刪剪。很多很多影片都會被修剪,某些身體特定部位你是不能出現的,如果影片中有出現,他們就不會給你放映許可;如果你未經許可就放映,你可能會被逮捕、影片會被禁播,你也會背上猥褻的罪名。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拒絕把影片拿去申請許可,我沒有申請就這樣放出來了。
我能夠想得到你的回答,但我還是要問:為什麼你不尋求合法申請?
他們是誰有這樣的資格審查、評斷一個人的作品?他們是誰?自以為是的審查員。對我來說這很荒謬、不合法,而且很愚蠢。我沒辦法接受。
當然,我不是唯一一個。紐約在3、4年後廢除了審查機制,因為當時媒體也有很多的討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蘭尼布魯斯(Lenny Bruce)身上,對當時在夜總會、咖啡店的喜劇演員來說,你沒辦法只針對特定主題說笑話。
你最有名的事蹟可能就是成立「經典電影資料館」,你還有成立過什麼組織?
在50年代,我曾經有Film Forum ,60年代則有Filmmaker's Cinematheque,它也促成了經典電影資料館的成立,當時成立的一系列組織各自有不同的原因。
即使你在過去60年,創造出了密度相當高的作品,但你仍投入相當多的能量,為其它藝術家與電影工作者建立組織及平台,你當時看到了什麼,讓你了解到創造一個為藝術社群服務的團體的重要性?
這是對他們的努力給予直接支持的一種方式,像是創造一個如Filmmaker's Cinematheque的空間,讓它們放映他們的電影,或是Filmmaker's Cooperative能讓他們將影片發行。即使是我在《村聲》(The Village Voice)寫的「Movie Journal」專欄,也是這個想法的一部分,我能讓他們的作品引起別人的注意。這是我的天職,如果我喜歡一個東西,我會想讓其它人知道它;如果我喜歡一部影片,我會想要別人欣賞它。對我來說,這麼做很正常,這沒什麼特別的。
過去幾十年來,你孕育出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影像風格,你會怎麼形容這個過程?
我只是持續不斷的為我的生活週遭「做筆記」,通常會被稱為「寫日記的人」(diarist),但我是在做筆記,或可以說,我不是在做電影。我只是拍,然後把一些筆記放在一起,組織出有主題性的,或大體上關於我的生活的筆記,並發表出去。像是安迪沃荷,我收集了所有的素材,然後以《安迪沃荷的生命場景》(Scenes From the Life of Andy Warhol)為題發表出去。
你是如何將這些筆記編織在一起的?當你剪接的時候你在想什麼?
有時候影片會是有主題性的,當有人因為某些機緣要我做些什麼的時候。像《安迪沃荷的生命場景》就是這麼來的,因為龐畢度要辦一個沃荷的回顧展,於是問我是否有任何片段可以拿出來展覽,我就說:「好啊,沒問題,我有一些。」所以我把它們全部放在一起,這就是這部片由來。在《馬西納斯的生命場景》(Scenes From the Life of George Maciunas)也是同樣情況,這是一部關於Fluxus運動以及蘇聯垮台的影片,一部6個小時長的電影,我將我手中所有的片段隨意放在一起。2016年將在巴黎舉辦的地下絲絨(Velvet Underground)展覽我的作法也是一樣的,我收集了所有與那個時期有連結的片段,從路李德(Lou Reed)到地下絲絨。這是個很大的展覽,有非常多人參與,我的影片將會是其中之一部分。
我有一部5個小時關於我的生活的影片:《As I Was Moving Ahead Occasionally I Saw Brief Glimpses of Beauty》。在法國亞維儂有一個藝術節的主題是「美」,他們問我是否有任何關於這個主題的影片,我就說:「如果你付我錢,我會做一部以此為題的影片,因為我認為這是我的影片的一切。」他們說他們可以負擔所有的費用,所以我非常感謝他們。
事實上,我最早一部以這種日記體式的影片製作的影片《Walden》,就是由紐約水牛城贊助的。當時他們辦了個藝術節,包含John Cage的音樂、Edward Albee的戲劇,他們說還想要一部電影,請我做一部。我說好啊,所以他們就贊助我完成這部片。
在最近20多年來,除了你手中正在進行的計畫外,你會把影片或錄像中的片段額外沖印出來,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製作這些實體物件。
我來告訴你它是怎麼開始的:當我把兩捲底片放在一起,末端有時候會有一些損傷或髒污,我通常都會剪下3、4格丟掉,這些底片都不會存在於影片中,因為我把它們從最終版本剪掉了。但大約在20年前,我看到這些底片,我問我自己:「為什麼要丟掉它們?」我了解到我可以把他們沖洗出來,就像照片的負片或正片一樣。
當我漸漸長大,我和我哥哥與爸爸曾經一起殺了一隻豬,可能是為了聖誕節或者什麼。我媽媽會解剖它,然後放到鍋子裡,充份利用豬身上的一切。我那時對我自己說,我媽媽充份利用了豬的一切,但我卻把這些東西棄之如履。所以我開始蒐集、研究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殘餘,並沖洗出來。後來,我也會開始把影片中的片段拿出來沖洗,不只是末端,因為我的影片用了很多單一影格,常常在5個影格內就有很多不同的活動。就算只有3、4格也可以發生很多事情,所以我就開始把它們沖印出來展覽。
你過去與多名人一起工作過,從你的同事安迪沃荷,一直到你的員工是甘迺迪小孩的家教,當你與對於這些對大眾來說相當有名、但卻相當神秘的人工作時,你的感覺是什麼?
我並不清楚這些人的公共生活,我只是私底下認識他們,他們就像任何人一樣有自己的樣貌。不論什麼時候,當別人問到我關於約翰藍儂、安迪沃荷、小野洋子、甘迺迪家族這些人時,我都會說他們就跟任何人一樣,因為我都將他們視為普通人來看待,私下地,並不是以外界的眼光來對待他們。這是完全不同的關係,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