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看的角度,謎一般的女子-《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 │ 侯孝賢 │ 台灣 │ 2015 │ 105 min (含劇情) 在多數的電影裡,觀眾常是站在高處,通觀全局,觀看劇中人物的言語、行動與反應,透過說明性的對白與洩露心思的行為,藉此洞悉該角色的內在狀態,有時甚至更早一步看透人物初萌芽的心思,然後暗自洋洋...


刺客聶隱娘 │ 侯孝賢 │ 台灣 │ 2015 │ 105 min (含劇情)

在多數的電影裡,觀眾常是站在高處,通觀全局,觀看劇中人物的言語、行動與反應,透過說明性的對白與洩露心思的行為,藉此洞悉該角色的內在狀態,有時甚至更早一步看透人物初萌芽的心思,然後暗自洋洋得意。然而那是多數的電影可行的方法,但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不是多數的電影。

隱娘在想什麼

《刺客聶隱娘》(以下簡稱《聶隱娘》)的對白不多,但因為台詞具備高密度,對於理解情節幾乎是不能聽漏一句話的重要,所以也不會讓人感覺很少。真正台詞缺少的是聶隱娘這個角色,導演在這部電影裡大量縮減聶隱娘的台詞,使得以往總是靠角色本身給予我們解答的習慣在此被阻撓,我們必需花費更多的力氣來揣測聶隱娘的心思,於是「隱娘在想什麼」成了全片政治角力外,讓人感到最為複雜難解的謎題。

況且薑是老的辣,去揣測的難度不只在聶隱娘的台詞少量,還在於導演在一部以聶隱娘為名的電影裡,卻讓觀眾不那麼容易見到她的身影。影片在聶隱娘回家開始執行任務後,除了幾場迅速的動作戲、幾顆靜觀的鏡頭外,她的身影幾乎就沒入幕後,消失在鏡頭前。人都不在了,怎麼觀察?

但這可能就是導演的意圖,也是觀看這部電影的挑戰與樂趣。既然無法直接從隱娘身上得到解答,我們能做的變成是站在同等的高度,觀察隱娘所觀察的對象,並藉此反推思考隱娘的行為動機與情感。

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多數的電影裡要表現一個人的主觀視角時,通常會是先看到人物看向某處的鏡頭,而後再接另一畫面,如此觀眾自然會判斷後面這個鏡頭是人物看到的畫面。但《聶隱娘》卻將兩者顛倒,我們先是看到一個片段,而後再看到聶隱娘隱匿於高處,恍然領悟那是聶隱娘所見的景象。


這樣的組合不止一次出現在電影裡,一次兩次,到第三次時自然讓人開始察覺,或者困惑,那些所有我們看到的畫面是否都是隱娘隱藏在某處觀察的景象?那麼這些畫面裡沒有隱娘身影的時刻,隱娘是否其實都在場?

這樣的推想是有道理的,影片接近尾聲時隱娘告知田季安「瑚姬有身孕」一事,更證明了在其他沒有隱娘身影的片段裡,隱娘也在場,才能得知瑚姬有身孕。於是我們不得不翻轉在此之前所看到的,為那些片段的場外加上隱娘的身影,為那些其他人物的行動與對話,再加上一層意義,想像影片中段隱娘缺席的聲音與身影逐漸被其他人填補。

只是這樣的觀看,老實說終究隔了一層紗,朦朧、不確定、過多未知的揣測,一再讓人感到不安,無從確認隱娘的情感是貨真價實存在而不僅是猜想。


確認情感的戲

於是要說到那場重要的田季安與愛妾瑚姬的床邊夜談戲。在這場隔著薄紗觀看兩人對談的戲裡,導演清楚點出了隱娘就在幕後觀看,飄動的薄紗時而清晰時而遮掩,像極了我們觀看隱娘一般。

而有趣的是當隱娘主動將玉玦交出後引發的情況(我認為隱娘是故意讓瑚姬看到她,也是有意將玉玦交給瑚姬轉交的),田季安的第一個反應是「她就是要我認出她來,才殺我。」然後順勢說了玉玦原是兩人婚配的信物,但母親嘉誠公主選擇政治聯姻而捨棄了窈七(即隱娘),一來解釋了影片前段聶母交予玉玦時,對隱娘說嘉誠公主一直很懊悔覺得屈叛了窈七的原因,二來聽起來像是解釋了田季安自認為背叛了窈七以及適才的打鬥裡隱娘為何不殺他的原因,並且又再順勢帶出了瑚姬關鍵的一句話「為窈七不平」。


這句話在當時我聽來是非常詭異的,因為她缺乏主詞,難以判斷究竟是「她」為窈七不平,還是她在替田季安說「你」為窈七不平。於此延伸出來的問題是,那麼田季安聽到這句話時,他如何解讀主詞是誰?隱娘又如何解讀主詞是誰?總之田季安的回應是抱住瑚姬,接著說起小時候生病被草席捲綁立著時隱娘在旁守護了他三日的往事。

對這段印象十分深刻在於,部分是因為田季安的個性在此浮現,而透過根本不了解隱娘的他,反倒看見了更多觸發隱娘情感的可能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當時那不斷飄動遮掩他們的薄紗,突然間像是退到角落般地不再阻隔我們看見田季安與瑚姬,畫面變得清楚、明確,彷彿田季安在說這段往事時,聶隱娘的感情突然間也向我們清楚展示,顯得明確、真實且不容置疑。

這場戲讓人感到安心,因為我們終於確認了隱娘的感情。也是這段往事與瑚姬這句話,喚起了隱娘的情感,讓原本就偏向不殺的她,這下是絕對不可能殺了,甚至還增加了要守護瑚姬的可能。

經過這場確認的戲後,隱娘的行動也變得明確。導演減少前半段室內靜觀的戲,增加了隱娘的積極性,她主動出手救田興與父親(也回去替瑚姬翻轉局面),並在那裡很幸運的遇到一個充滿象徵性的磨鏡少年,帶著父親與磨鏡少年穿過山洞,走進她的內心。

之後與精精兒的決鬥,以及決鬥後負傷治療時再次提及「青鸞舞鏡」的典故,還有到最後與磨鏡少年一同離去的決定也是可以回顧全片去思考的一個討論之處,不過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如果有機會的話再來聊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