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的遺跡回望:《郵差的白色夜晚》

The Postman's White Nights| Andrey Konchalovsky|Russia|2014    (含劇情) 電影從花桌布上郵差的老照片開始,失敗的婚姻,戒酒,旅遊和聚會。電影取材自俄羅斯北方遠離塵世的小島,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The Postman's White Nights|Andrey Konchalovsky|Russia|2014 
 (含劇情)
電影從花桌布上郵差的老照片開始,失敗的婚姻,戒酒,旅遊和聚會。電影取材自俄羅斯北方遠離塵世的小島,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以當地居民的真實生活為基礎,花了將近一整年的時間,完成這部大多以真實人物拍攝,融合虛與實的劇情電影。觀眾的目光也隨著郵差里歐卡(Lyokha)的摩托快艇,劃破霧氣瀰漫,如詩如畫的白色湖泊,展開這段亦虛亦實的影像敘事旅程。

島民的生活圍繞著景色優美詩意的肯諾佐羅湖(Kenozero),水隔絕了島與大陸的聯繫。這些不想離開,或無法離開的老人或殘弱者,依靠著郵差帶來信息,糧食與生活所需。看似生活在絕美的自然風光中,島民的精神面貌透過一連串日常生活的鏡頭,成為最尋常不過卻又荒誕疏離的生命儀式,早晨起床,燒水,看電視實境秀,吃早餐,捕魚修繕,無所事事喝酒,與鄰人消磨時光,入睡。導演將攝影機對準不同家庭日常的早晨與夜晚,透過監視器的全知鏡頭與重複的剪接手法,讓人產生一種觀看另類實境秀的疏離感。

被時代遺忘的小人物

故事的主角,郵差里歐卡,他是公務體系下盡忠職責的小螺絲,也是島嶼孤獨個體的訊息傳遞者,此外,他更帶來人性的問候與溫暖。他每天乘著小艇穿越湖泊,為居民送燈泡、麵包與政府發送的年金,他照顧失智者與孩子,鏡頭從里歐卡送信的旅途,由點至面勾勒出島嶼生活的全貌。這些被時代遺棄,充滿缺陷的小島居民,透過里歐卡的視角亦顯得可憐可愛,他的純真本性正是俄羅斯人樸實良善特質的現身。身上的迷彩軍衣,透露舊時代體制傳承的公務身分,里歐卡維繫了這座與世隔絕的小島運作,儘管平凡,郵差的身分仍擁有綜觀全島的微小權力。

平淡的日子流逝著,直到一樁突發的失竊案,生活隨之陷入危機。


空間與時間的多重穿越

郵差一覺醒來,快艇馬達竟不翼而飛,活生生的「馬達失竊記」就此上演。失去了生活的經濟動力,郵差不得不離開島嶼遠赴城市求救。當他與孩子一起來到研發火箭的大型軍事基地,尋求曾在島上幫忙(知法犯法)捕魚的將軍的協助,這份人情卻比他想得更微薄,更無用,人情只適用相互扶持度日的邊緣村落,不適用在現代社會與政府體制。里歐卡失魂落魄地走進百貨公司,百貨公司也不賣人情,只賣甜食與酒精,你可以隨時付錢痲痹自己。最後,他兩手空空回到島上,發現原來自己一無所有,只要失去功能,這個國家體制便會毫不留情把他吐出去。透過地理情境上的轉換,從隔離的島嶼到現代城市,公部門體制邊緣到軍事的核心基地,共產配給式的福利社到資本空間的百貨公司,郵差成為一個過渡者,他以親身經歷見證自己在時代中身處的位置——邊緣的,過渡的,即將被棄置的。他比自己以為的更微不足道,他只是一個時代的小人物,多餘者。


《郵差的白色夜晚》運用三種不同的影像類型,郵差的主線敘事,居民的生活,以及主觀的想像力場景,建構出多元的影像敘事層次。不論是俄羅斯藍貓,學校廢墟響起的軍歌,或是片尾升空的火箭,開放的符號與象徵留待觀眾自行解讀。時空的場景穿越,暗示著與「過去」的連結,與現代城市隔離的孤島,仰賴國家運送的糧食與經濟支援,荒廢的小學,郵差與警察,最後一名來自社會主義理想時代的老人葬禮......。一切都包含著政治意義的指涉,這座島嶼是舊時代的產物,在蘇聯冷戰體制瓦解之後,俄羅斯底層大眾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面貌的切片。

片末,郵差再次從城市返回小島,前途依舊茫茫不可知。島嶼上的人們大多比他更為悲慘,他們酗酒,依賴微薄的年金,無所事事的閒磕牙,永無止盡的看電視,連捕魚都被檢舉受罰,愛慕的女子到大城市工作,永遠逃離了這座絕望之島,島民的精神生活遠比眼前這片看不見盡頭的湖泊更虛無,更荒涼。村人告訴他,雖然生活看似能夠維持,但他總覺得一切都無能為力,一切都不對勁,他的靈魂一直在受苦。這赤裸的告白是否來自當地的居民言談或導演的觀察心得,我們不可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導演延續俄羅斯藝術傳統對人類生存現狀的深刻思索與呈現,也是對過往時代遺留下的人們的回望。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