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匹爆冷黑馬 看柏林愛樂的時代抉擇

將於2018年,接下柏林愛樂新任首席指揮的佩欽科(Kirill Petrenko) 2015 年的春夏之際,柏林愛樂(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可說是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 自現任首席指揮 拉圖(Sir...

將於2018年,接下柏林愛樂新任首席指揮的佩欽科(Kirill Petrenko)

2015年的春夏之際,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可說是如履薄冰,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

自現任首席指揮拉圖(Sir SimonRattle)宣布,待2018年合約到期日止,他將離開柏林愛樂,重回祖國擔任英國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後。「誰是柏林愛樂下一位首席指揮?」成為古典樂壇最熱門的話題。

合約即將屆滿,柏林愛樂原訂於今年5月產出的新任首席指揮,外界則定位本次選舉為「伯明罕和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尼爾森斯Andris Nelsonsvs.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提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的雙賢之爭。

但在經歷長達
11小時的閉門會議後,竟出現史上第一次「難產」。原因是選舉結果未產生絕對多數(超過62票)。


6
21日二度舉辦投票,結果再次令所有人跌破眼鏡:雙賢均中箭落馬。最終由現任德國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佩欽科(Kirill Petrenko爆冷當選,許多媒體甚至不知道他在候選人名單裡。


突如其來的峰迴路轉,讓所有人都再問,「誰是佩欽科?」

「誰是佩欽科?」 連柏林人都沒料到是他

佩欽科的脫穎而出到底是有多「冷」?聽完下列三件事,你大概就懂......

      一、《柏林晨報》(Berliner Morgenpost)在結果出爐前,曾推出一次民調,
            民調顯示尼爾森斯呼聲最高,獲448票,占總票數34%;提勒曼則是獲223票,佔
            總票17%。兩人囊括逾5成票數。

            而佩欽科因獲票數過低,未公布票數及名次。

      二、近五年來,尼爾森斯受邀客席柏林愛樂指揮,演出達9次,提勒曼則是7次。
            
            而佩欽科僅1(歷年來則共有3次,分別是2006年、2009年及2012年)。

      三、佩欽科的維基百科頁面,甚至到被選為新任首席指揮當天,才被創建(XD)。

看完這些數據後,你可能會問「佩欽科到底憑什麼?」但實際上,現年43歲的他才剛於去年獲德國雜誌《歌劇世界》(Opernwelt)評選為「年度最佳指揮」。更別提他也是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現任音樂總監,基本上,「音樂能力」上,他不亞於其他候選人。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他太低調了。低調到接受訪問次數屈指可數,據曾經採訪過佩欽科的柏林愛樂法國號手威莉絲(Sarah Willis)說法,當時提出邀約時,她「跪求」數次,佩欽科才說,「如果鋼琴獨奏願意一起採訪,就好。」OS:大家可從前面的「訪問」超連結看訪談,大家就可以看看佩欽科害羞的模樣,超口愛的。)除了鮮少露面外,佩欽科也沒有大唱片公司的唱片合約,實著是沒什麼名氣。

但憑良心說,沒名氣並非「錯事」,只是配上名氣旺盛的柏林愛樂(柏林愛樂不僅歷任首席指揮都是大咖明星,連團員各個都是當紅炸子雞),他的出線確實令人詫異。


所以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為何大咖如柏林愛樂,會選擇偏離主流風向,選出這位「零明星氣息」的佩欽科。


而欲解答這問題,就必須深入看柏林愛樂這家百年老店的「選才史」,才能找出每一個結果背後,那個成就它的脈絡。或許你也會發現佩欽科的出線,其實沒這麼「冷」。

爆冷的背後:自由管弦共和國的選才史

1882年成立的柏林愛樂雖有百餘年的歷史,但每一任首席指揮都是大明星。OS:且除了即將離開的拉圖之外,其餘每一位都是當到人老病纏身,或是駕鶴西歸)。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有「指揮帝王」之稱的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於1955至1989擔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

忍不住打岔的OS:

其實除了卡拉揚之外,二十世紀的音樂人才輩出,諸如奧地利指揮家克萊伯(Carlos Kleiber、猶太裔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絲毫不輸卡拉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憑良心說,卡拉揚今日的「名氣」,跟他搭上了大眾傳播趨勢比較有關。

卡拉揚當時將新穎科技,尤其是錄音、錄影技術,引進了他的音樂事業。他與柏林愛樂合作了三、四百張唱片,發行總量加盜版品上看數十億張。從產量到銷量,都是空前,甚至絕後。這也是為何知名樂評人楊忠衡稱,「與其說卡拉揚是近代的一位偉大指揮家,還不如說他是音樂事業的一個奇蹟。」


Ludwig van Beethoven: Egmont, Op. 84 /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貝多芬:艾格蒙序曲 / 卡拉揚・柏林愛樂

乘著新媒體傳播的順風車,卡拉揚的魅力靠著唱片傳遍四海,在全球聽眾的耳中深深植入「卡拉揚=柏林愛樂」的印象。不過,雖然卡拉揚的大刀闊斧讓柏林愛樂名利雙收,但他本人的獨裁作風,卻讓許多團員們飽受折磨......這件事,使得1989年卡拉揚逝世後,柏林愛樂的樂手選擇了義大利指揮家阿巴多(Claudio Abbado)來接棒。

那說到選舉,就必須提到柏林愛樂世界獨一無二的民主投票制度。柏林愛樂的首席指揮選舉,全由常任團員投票選出,非如一般樂團由董事會或行政部門決定,因而有了「自由管弦共和國」之名號。所以,除了音樂能力之外,首席指揮的選擇,與當時團員們的心情喜好也是頗有關連。

最簡單的例子:在卡拉揚獨裁了整整半甲子時光後,物極必反,團員們投票選出了性格上以謙和、溫馴著稱的阿巴多。

但有趣的是,阿巴多以禮相待、海納百川的心胸獲得了好人緣,卻也帶來他上任後最大的批評——性格保守、缺乏效率。

1990年上任的阿巴多,遇上20世紀末表演生態、市場狀況丕變,柏林愛樂也急需提出因應方案。在經濟面上,柏林市政府提議柏林愛樂轉型為基金會,不再依賴政府補助,阿巴多卻難以提出積極對策;在音樂面上,當大部分樂團都努力嘗試與不同表演類型結合時,他則堅守古典陣營,與跨界合作保持距離。

而如同卡拉揚的霸道促成阿巴多的繼位,當阿巴多辭去首席指揮後,他的「未竟功課」也直接導致現任首席指揮拉圖(Sir Simon Rattle)的誕生。

2002年,來自英國利物浦的拉圖,帶著一頭白色爆炸髮和他的改革大計到了柏林。上任前,他就高效率讓柏林市議會通過法案,帶領柏林愛樂財務轉型,成功擺脫政治束縛,讓樂手們薪資水漲船高。音樂方面,他則演出大量現代、當代曲目。2008年,他也帶領柏林愛樂成立數位藝術廳(Digital Concert Hall),拓展海外觀眾。

但如同前人的宿命,拉圖也有他的致命傷……Too Much Drama!
OS:是不是有一種,歹戲拖棚的港結?)


拉圖上任至今13年來,與內部團員起紛爭的新聞就不曾間斷。2008年,拉圖帶柏林愛樂到祖國英國倫敦逍遙音樂節演出,諸多團員竟惡意亂演,直接把私下嫌隙搬上檯面。此外,拉圖連年「公器私用」,安排妻子、次女高音柯茲娜(Magdalena Kozena)與樂團合作,也讓他與樂團關係雪上加霜。


(由左至右:卡拉揚、阿巴多、拉圖)

卡拉揚的獨裁,換來阿巴多的溫馴;阿巴多的保守,則換來拉圖的效率;最終拉圖的Dramatic,則讓柏林愛樂的樂手們敞開大門,歡迎這位低調誠肯的「非明星」——佩欽科。

不再鍾意「明星」 柏林愛樂情定佩欽科




                Scriabin: Le Poème de l'extase / Petrenko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史克里亞賓:狂喜之詩 / 佩欽科・柏林愛樂

在拉圖的求新求變中,柏林愛樂內部長期存在革新派與傳統派的兩極聲音,使得外界不斷臆測,第七任首席指揮將會落在「勇於開拓現代風格的新銳指揮」尼爾森斯(革新派陣營)與「堅守古典德奧經典的日耳曼指揮」提爾曼(傳統派陣營)之爭。但結果揭曉,樂手們棄天平之兩極,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說到底,柏林愛樂的樂手們,大概也是受夠了革新派、傳統派間的惡鬥,也不再想為一位「能掙錢、掙面子」的明星指揮,忍受各種「眉角」。


從法國號手威莉絲的一席話,就可見,比起找一個「領導人」,柏林愛樂更是找一個互相傾聽、尊重的「合作拍檔」。


 “Petrenko, the way I can judge his character now, 
    I think he's going to come in very respectfully
    I don't think he's going to bring a thousand changes with him.
    He's going to come and see what it's all about...”

柏林愛樂的民主光環,也意味著人治色彩濃厚,欲出任首席指揮,不只比音樂、比名氣,還要比八字和不和。不過,資深藝評人林采韻的評價很實在,「團員被賦予百分之百的權力和義務,當然也要負上百分之百的責任。」

跟樂團交涉未深的佩欽科,能夠為這塊金字招牌注入活水?還是會(像過去幾位前輩一樣)與柏林擦出衝突火花呢?我們還是套句盛竹如的句經典台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參考資料:
《柏林愛樂百年傳奇:宣傳資料看不到的名圈內幕》


0 意見: